《2001太空漫遊》
數月前,我在九龍灣Megabox等待入場觀看《加州大地震》前的空檔,觀看了久仰大名的《2001太空漫遊》。
兩個小時的光影盛宴過後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。
這是多麼奇特的電影。有人認為本作是科幻電影史上無法逾越的頂峰,我看過本作後,就不再認為這句陳述句有多誇張。
尤其是我接下來觀看的電影是一部只有特技沒有內容的災難片,使我對本作的印象更深。
由於本作實在太過美妙,我竟無從入手去記下閱後感,但心中一直對這個故事念念不忘,直到一個月前,我無故癮起,到圖書館借來本作的小說版。拜讀之後,心中的激情竟然與電影一樣澎湃,這下了我怎樣都要記下感受了。
以下是《2001太空漫遊(小說)》的故事記錄,來自維基百科:
此故事的背景是一個古老且未知的外星種族,利用巨大的黑石版(monolith)來研究宇宙的萬物;如果可能的話,他們還想藉此來促進有智慧的生命的演化(這塊石板可能是Von Neumann probes但是關於這部分的解釋在電影中被刪去)。本書開始於三百萬年前的古非洲,描述一群原始人類在面臨糧食、水源等生存危機時,一個透明發亮的石板從夜空降臨,以奇幻的聲光效果教導了他們使用工具和獵食,並成功度過種種危機。
接著故事跳躍到了西元1999年,海伍德·佛洛伊德博士前往月球上的克拉維基地參加會議,科學家解釋他們在第谷撞擊坑發現了一個強磁場源,並挖掘出一塊大石板,命名為第谷磁場異常一號(Tycho Magnetic Anomaly-One,TMA-1),或第谷石板。這直立的石板,尺寸分毫不差地是1:4:9,或12:22:32,結構異常堅固,完全光滑漆黑,且出土於三百萬年老的地層,當時人類還沒辦法做出這種東西。這是第一個地球之外存在智能生物的證據。佛洛伊德和科學家團隊駛去第谷隕石坑想親眼目睹TMA-1。到達時,正巧三百萬年來第一道曙光照射到大石板,他們瞬即聽到了一陣震耳欲聾的尖銳聲響。
接著跳到2001年的太空任務:發現號的土星任務。不過原先計畫是去木星,因不明原因而改去土星。船上五人包括大衛·鮑曼、法蘭克·普爾和處於人工冬眠的其他三人,這三人準備在接近土星時才喚醒。另外,船上有一臺叫HAL 9000(哈兒)的人工智慧電腦,它負責維持太空船的所有活動。
旅途中經過小行星帶,他們飛掠並觀察一顆小行星,之後有著一條條雲帶的木星便肉眼可見。經過木星是為了以它的重力來加速,以便更快、更省燃料來到達土星。他們曾靠近一顆衛星:歐羅巴,覆蓋冰雪、唯有赤道露出一圈岩石。木星越來越接近,然後他們以極近的距離、極快的速度劃過大氣外層,並見到夜半球並非完全無光,而是有木星內部的熱、穿過炫麗雲帶所透出的光。隨後他們檢視途中發射的探測器傳回的影像:它進入木星大氣,穿過厚實的雲層後來到一個橘褐色世界,底下似乎是一片海洋,長長的波浪因為太遙遠而似乎靜止,而往地平線看去,雲靄中聳立一座金字塔型的深色椎體,然後影像就中斷了,因為強大的氣壓壓毀了探測器。
前往土星途中,普爾收到來自他家庭的生日祝福。然後哈兒警告他太空船通信系統的AE-35組件將發生故障。普爾搭乘分離艙並換掉AE-35組件,爾後鮑曼對替換下來的AE-35組件測試,卻發現沒有任何錯誤。普爾和鮑曼發訊回地球,然後被告知哈兒有些不對勁,並下令將它關機。這些指示因通訊不良而被打斷。然後哈兒告知他們AE-35組件發生故障。
普爾再次搭乘分離艙去帶回損壞的AE-35組件。當他從分離艙下船、準備移除AE-35組件時,分離艙突然飛向他。他沒辦法及時逃開,就被撞擊身亡,他的太空衣也被扯開。鮑曼對於普爾的死非常震驚也非常哀傷。他並不確定是否是哈兒殺了普爾,所以他決定喚醒其它三位冬眠的太空人。他和哈兒有段很長的爭論,因為哈兒拒絕服從他的命令並認為鮑曼沒有這種權力。
當鮑曼威脅哈兒要拔斷它的電源時,哈兒變得溫和且讓他手動控制解除冬眠。當鮑曼開始喚醒他的同事時,哈兒突然打開船艙,放出大氣,船內的氣壓急驟下降。鮑曼趕緊逃近一個密閉的緊急房間,裡面有與外隔絕的氧氣供給設備和太空衣。他穿上了太空衣再回到太空船,發現哈兒殺害了三位冬眠的太空人。於是他趕到控制室用盡全力拔除哈兒的晶片——他現在知道它是兇手了。鮑曼把太空船駛回原定路線並動手重新建立和地球的聯絡。鮑曼這才知道他們任務的一切原委,且目的是探索土星的衛星伊亞佩特斯——第谷石板發射訊號的目的地。
鮑曼知道,哈兒覺得有罪且矛盾,因為鮑曼和普爾的任務以為哈兒的任務應該是:充分地收集資訊和報告陳述,但實際上哈兒的任務是和這背道而馳的,這種心理衝突開始表現在小的錯誤。在這段時間內,哈兒本來可以平靜地解決自己的錯誤,但當他被威脅要切斷電源時,他選擇保護他自己,因為他特別的存在還是個未知數,且對沒有睡眠經驗的電腦來說,關掉電源就如同死亡一般,沒人能保證重開機後還是「原來」的哈兒。(哈兒是因為受不了「隱瞞秘密」才殺人)
前往土星途中,旁白道出了一些相關的謎團:十七世紀卡西尼觀測土星時,就發現一顆衛星——伊亞佩特斯在土星的一邊亮、運行至另一邊時卻變暗。旁白便道出這可能是有什麼人給我們的暗號,我們卻沒發覺。另外土星環成因未解,一說是一顆衛星碎裂而成。旁白說這可能是作為建造什麼的原料。另外也沒人發覺,土星環於三百萬年前形成的意義。
鮑曼在船上度過好幾個月,單獨地,慢慢地接近土星。回到地球這件事是沒希望的——哈兒突然釋放發現號的大氣,飛濺的雜物嚴重地損壞了太空船的空氣濾清系統,留給鮑曼那些不適於呼吸的空氣,沒辦法撐回地球或等救援船到來。冬眠也不可行,因為冬眠需要哈兒的監控。
到達土星後,他劃過土星大氣以減低速度,然後進入橢圓軌道準備會合伊亞佩特斯。他漸漸接近伊亞佩特斯時,他發現這顆衛星面向他的這一面有一大片橢圓形白色區域,以外皆呈現黑色,就像一顆沒有瞳孔的眼珠在注視著他。更接近時發現黑白界線十分清晰,表面也完全平滑。然後他發現了瞳孔:一個小黑點,位於白區正中央。當更靠近時,他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黑石板,和TMA-1形狀相同卻還要更大,地球上的科學家將其命名TMA-2。不同於TMA-1,TMA-2沒有磁場。
他搭乘一艘分離艙欲登陸在黑石板上。快接近時,它頂面突然產生變化,空間似乎裡外翻轉,隨即將鮑曼與分離艙吞入。鮑曼最後一句話是:「天呀……都是星星!」而任務控制臺再也沒接收到鮑曼的消息。
鮑曼進入一個充滿星星的空間,然後被一個不明的力量加速,加速到四周星星像軌跡般地往後拉長,然而他本身卻沒有被加速的感覺。減速後他進入一個一整片白的空間,布滿黑點,就像宇宙的負片。然後他漸漸接近一個無限延伸的表面,上面分成很多小區塊,每區中央都有一個石板,而他正朝其中一個飛去。途中還與另一個不明飛船擦身而過。他想這可能就是宇宙的中央站。進入石板後又被傳送到了正常、卻不知為何處的宇宙。他正朝遠處的紅巨星飛去,途中經過一個金屬支架組成的巨大球體,上面停駐著各式各樣的宇宙船,卻似乎已遭廢棄。接近紅巨星時,他見到了日出:一顆白矮星伴星貼著紅巨星表面繞行,並不斷吸起紅巨星表面的氣體,還有一大群不明發光物沿著氣體飛行。他猜測可能是某種未知型態的生命。
最後他進入紅巨星,被某種力量保護而安然無恙。突然,他到達一間很棒的旅館套房,後來了解到這是以地球傳來的電視訊號重建的,是為了使他感到安心。接著他在床上睡著了。突然石板現身,一切化為烏有,在火紅背景中的大衛·鮑曼被抽取記憶、被塑成一種新的、不朽的個體,可以太空中生存、旅行——就是「星童」(Star Child)。星童回到我們太陽系,仔細尋查地球。故事結尾星童以一手之力引爆了近地軌道中的一顆核彈。
與一般的電影改篇小說或是小說改篇電影不同,本作的小說版和電影版是同期創作的,導演Stanley
Kubrick和小說作家Arthur Clarke一同創作故事,互相影響,同年面世,是故電影和小說都是這個壯闊故事的「原作」,是個很少見的情況。
就我個人愚見,小說和電影各勝擅場。喜歡這個故事的人,務必要把小說和電影都給看完,才能加倍了解創作者想說的東西。
說本作是一部「神作」,絕無不妥。該怎樣把這部作品分類呢?科幻?驚悚?神怪?本作的骨幹是「太空旅行」,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天文、科學智識,營造出一個讓觀眾能夠信服、投入的太空世界;本作的其中一個高潮,且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是Hal的叛變,Hal更成為經典的「反派」,過程中Hal殺人不流一滴血的行動,更使人不寒而慄;在本作的最後,David被帶到「外星人」為他準備的超現實時空,成為了新生命體,則是超越科學常識的神幻劇情。放眼開去,實在很難有其他作品能夠比擬。就算真有其他作品同時出現這三種要素,又是否能夠表現得如本作般完美,則又是另一個難題了。
個人認為本作的劇情可分成四部份,第一部份是原始時期,猿人首次接觸到那塊神秘的黑色石板,在後者的刺激下激活了智慧,進而慢慢進化;第二部份是科學家Floyd前往月球,接觸埋在地底深處的黑色石板TMA1;第三部份是以David和Frank為首的太空人奉命前往土星,並與叛變的Hal展開對決的過程;最終部份是到達土衛四的David,收到了外星生命體的「照料」,經過了一大段超現實的旅程後,David進化成「星童」,擁有接近神的力量。
觀乎電影和小說對同一個故事的表現手法,我認為二者各有千秋。第一部份來說,小說的描述較多,清楚指出猿人的智慧是TMA1慢慢啟發出來的,而電影中解釋不多,但最終連接到第二部份的那一幕卻是神級經典——猿人把骨頭往上拋,骨頭飛到上空,忽然畫面一轉,在半空中的骨頭轉瞬變成太空中的飛船。除了完美之外,我實在找不到其他的詞語來形容這一幕。無需多言,只需兩個畫面,一個剪接,便把萬年來人類的進化簡潔俐落的交代了,當中骨頭與太空船、荒蕪的大地與無垠的太空,形成強烈的對比,好一個善用畫面、剪接、意象的片段。就是這一幕,書本多仔細的交代都被比下去了,故我以為第一部份中,電影的表達手法較佳。
第二部份而言,本作的重點物件「黑色石板」TMA1於月球上出土,電影把這段拍得很神秘,對比之前較為平淡的劇情實在無異於一個震撼彈,不過觀眾也只覺得神秘而已,如想要知道更多關於TMA1的資料,那麼小說版會是較佳選擇。我是個較低層次的科幻作品愛好者,留白對我來說如同酷刑刑具,使我痛苦難耐,說白一點,我非得要作者「畫公仔畫出腸」才能消除心中之癢。所以,個人認為這一部份小說較佳。
至於同樣非常經典的第三部份,這下子真的難倒我了。HAL9000,影史上有名的「反派」,也因為它的表現,使本作被分類成「驚悚片」。HAL是絕對冷靜、理智的電腦,然而因為不明的原因,它造了一個錯誤的判斷,最終失去了船員對它的信心。為了「保命」及完成任務,它判斷只有消滅船上的人類才能完成任務,遂悄悄地執行冷酷的指令。在電影中,它的殺人計劃配上時有時無的音樂、蒼白的畫面、冷冽的氣氛,轉眼間把4名船員殺死,把觀眾都嚇出一身冷汗。最終David成功中止其思考功能,「臨終」前的HAL,表現竟與人類全無二致,則又是另一個震撼人心的劇情了。至於小說,HAL叛變的原因與電影大同小異,然而手法卻更加激烈一點。比方說它指令活動艙撞向在太空工作的Frank,把他撞到宇宙深處,完全沒有機會讓David拯救他,甚至連像電影般走出去回收屍體都做不到。而他加害David的方式更加激進,直接打開艙門把David吸出太空。這段過程小說描述得很仔細,驚驗程度比起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,我一邊看一邊想,如果用畫面來表現這段劇情,一定相當刺激,現在只用文字形容,總是缺了那麼一點點。所以,我認為電影和小說難分軒輊。
身為故事的最後一段,第四部份的處理,雖然電影小說都有很精彩的表現,但在我心目中的勝負,卻是顯然而見。在觀看電影時,我對於Stanley Kubrick的處理手法啞口無言。在最後的20多分鐘內,影片沒有一句對白,但我卻一點抱怨都沒有。一來代入David的處境,當時眼看到的景象實在太過奇幻,無法用常理去思考,加上在太空中只有他一人面對這個情況,吃驚得不發一言也是常理;二來電影的畫面實在太過美麗玄幻,一句無特別大意義的對白也能輕易破壞掉整個氣氛,那麼倒不如完全不加上人物對白,好讓觀眾全情投入在畫面中,自行意會奇境。在最終David在「客房」中逐步有間斷地變老,最進「進化」成星童,這個表現手法同樣簡潔有力,意境深遠,象徵人類生命短暫,老去死去不過只是一剎那間的事情;又或解讀成人類經過時間和經歷的洗禮,最終將能成為另一物種,人類的能力有限,但進化後卻能成為「神」。姑勿論真正的解讀為何,當時看到畫面上有跳脫的推進,實在非常震撼。
而小說方面,作者就算不加對白,也要用文字切實寫下結尾這段劇情,就算寫得多含糊也總比電影來得清楚。尤其在最後,David變成了星童,回到地球,沒有只是注視這個曾經是故鄉的星球,還毫不吝嗇的展現了他的能力,不費吹灰之力引爆了一枚核彈。這讓我想到了Gundam UC小說第十集,「覺醒」後的Unicorn一揮手就能引爆太空中向他飛襲而來的導彈,就不知道有沒有向本作致敬了。小說在這部份真的寫得很好,然而先入為主,加上鏡頭、音樂和畫面的調度得宜,我很難不偏心電影的處理手法。
本作是一部曠世鉅作自不必質疑,後世無數的電影人、小說家都以不同方式向本作致敬,Stanley
Kubrick對於電影每一個部份,包括聲、畫、剪接都那麼前衛創新,讓人眼光一下子就開闊不少。小說方面,Clarke憑本作一下子成為了科幻小說殿堂級大師的一員,名留青史,亦是應有的結果。總括而言,這兩名鬼才聯手打造出一個撼動了兩個界別的故事,其實不令人吃驚,卻教人讚嘆至今,絕對不止於那個精采的2001。
95分。
留言
張貼留言